仅只有未实名的,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,公益非盈利机构
24小时服务热线: 4000-163-302
请扫码咨询

新闻动态

NEWS CENTER

引荐的逻辑无非包含三点:账号维度、内容维度、运营维度

2023-11-01

此部分也是流量引荐的中心进口,用户的翻开频率相对较高。

这其实关于中小号的号主来说,是十分友爱的,引荐算法带来的公域流量是起号最好的杠杆。

其实,咱们还能够简略的总结一下大众号引荐的节点便是:

  1. 关注的大众号
  2. 看过的大众号
  3. 朋友关注的大众号
  4. 朋友看过的文章/短视频
  5. 朋友共享的文章/短视频
  6. 阅览量特别大的文章/短视频
  7. 官方认为你感爱好的文章/短视频

五、怎么提高大众号流量引荐?

从现在微信大众号订阅号来看,现日活量在3亿左右,引荐的改版,意味着官方有了流量分发的能力,打破了「私域订阅」的呈现方法。

而提高大众号流量引荐也是目前大众号运营者的中心抓手,从更底层的逻辑来分析,引荐的逻辑无非包含三点:账号维度、内容维度、运营维度

1. 账号维度

账号姓名相关度、账号的注册时刻、账号的认证与否、账号的领域标签等等。

2. 内容维度

  1. 标题和封面密跟随热门,俗称“标题党”,文章的在看数与“看一看”的引荐概率直接相关,在看数越高,被引荐的概率就越大。
  2. 原创文章占比高,有数据显示,被系统引荐的文章中,80%以上都是原创文章(其实现在许多用AI洗稿的,并不影响原创标签)。
  3. 话题合集标签也往往能“蹭”到热门。
  4. 用户的停留时刻、完读率等数据也会影响文章的引荐概率。

从大众号引荐算法调整之后,关于许多没有粉丝的新老账号是十分友爱的,甚至有许多人说,开始有“特权了”,而在新号期间发布的文章更容易得到很多引荐,但一旦过了某个时期,引荐量就会下降,有点像“新手保护期”。

尽管“看一看”能带来很多的公域流量,但能转化为创作者私域流量的比例却不高,也便是说,这些流量的精准度不够,涨粉难度较大。

尽管如此,谁能回绝10万+的阅览量呢?

毕竟流量代表着机会,只要有流量,就有运营和变现的或许。

继续的内容输出,任何渠道关于继续输出优质内容的创作者是十分友爱的,所以,不要由于流量而去焦虑,要不断去优化内容,让用户感受到对应的价值才是根本。

3. 运营维度

1) 搜索关键词优化

搜一搜是微信生态里边一个庞大的公域流量池,所以做好「搜索关键词优化」,能够让更多的潜在用户找到你。



举个例子,在搜一搜输入关键词【副业】,会呈现视频号、文章、大众号、小程序、朋友圈、百科、表情、新闻等不同类型的内容,所以咱们在大众号起名、标题、视频号同账号绑定方面需要更多的曝光。

偷偷告知大家一点,咱们在推文内容里边能够借用SEO优化逻辑,在植入关键词密度控制在1%到3%之间,比如800字的文章中,能够使用8到24次关键词,这样关于搜索的流量引荐是十分有协助的。

而且,大众号后台也上线了「微信搜一搜」功用,在这儿能看到用户是通过什么关键词搜到你的文章和账号的,这些能够为咱们后边的内容优化供给方向。

2) 使用好朋友圈这个特点

大众号的推流逻辑是根据微信通讯录的用户行为来进行引荐的。

这种根据关系链的流量推送方法,能够为创作者带来高效获取用户的盈利,一起也让用户能够更精准地找到所需的内容。

关于号主而言,想要增加流量,无论是在大众号仍是短视频渠道上,都能够参考以下几点:

  1. 提高私域通讯录中方针人群的含量,所以要不断倒流精准的粉丝到个人微信。
  2. 增加内容在朋友圈和相关社群的曝光量,简略了解便是,多发发朋友圈。
  3. 内容应尽量垂直,越细分越好。

3) 使用好新的功用进口,仔细的人应该现已发现,在【发现】进口,多了一个【邻近】,有爱好的能够去研究下,这儿就不多说了。


六、怎么从引荐机制看大众号生态变化?

从微信大众号不断调整来看,咱们能够得出一个定论便是:传统分发方法很难改变大众号生态的颓势。微信大众号在曩昔的11年里多次刷新纪录,显示了其强大的影响力。但是,如同一切互联网产品,它也面临着生命周期的挑战,微信团队当时的使命便是尽或许地延长大众号的生命周期。

曩昔的5年经验表明,微小的改革无法带来显著的作用,想要这款主力产品焕发新的生机,更为激进的革新是必要的,其中最中心的一环便是内容分发方法的重塑,也便是从私域的流量转变到公域。由于,在大数据的背景下,根据用户爱好的内容分发方法显然更具优势。

但是,微信大众号作为一个存在了11年的老练产品,其内部现已形成了一套由内容创作者、顾客和商业用户构建的自循环系统,这让微信官方在推进革新时,既要打破旧有格局,又要保证不破坏这个自循环系统。


关于官方而言,期望流量能够更加精准地分配给中心用户所需的信息,但随着算法的发展,人为干预的作用会逐步减弱,算法终究是要投合人性的,这也导致无论算法怎么迭代,终究的结果都或许是一种极点的失衡。

相关推荐